提到南亞(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等),我們馬上想到的或許是氣候難民、掙扎或崛起中的強權、衛生水準低落、婆羅門與種姓制度等等。但一反前面的刻板印象,在接下來的故事中,我們將探索南亞──喀什─喜馬拉雅山脈一帶(Hindu Kush-Himalayan Region)的住民,瞭解他們傍山而活的好本領。
可以直接從屋外走上二樓的房屋,背後藏著甚麼與環境共處的智慧呢?
(地點: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庫馬盎Kumaon)(圖:Trekearth) |
乍看之下,這一帶與其他地方的農村景觀並無太大差別。然而,假如你是一位在這裡長期生活與觀察的人類學家,你將會發現這裡的生活其實蘊含著相當豐富的傳統知識。
不同於現代知識體系,這些傍山而活的傳統知識體系(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, TKS)通常是藉由故事、歌謠、俗諺、勞動,以及當地語言在世代間傳遞的,因此這些知識的高明與可貴,就更不容易為人們所知。此外,與從實驗室與理論中建構起來的現代知識體系相比,傳統知識是在實踐中累積與轉變的,因此非常貼近在地居民的生活經驗與需求。
孟加拉的家園農林業:檳榔樹
把農作物與檳榔(areca nuts,棕櫚科)植物種在一起,在印度次大陸是還蠻常見的地貌景觀(Gujral,
1991)。孟加拉的班喬戈爾(Panchagarh)向來適合種米,但是吹季節風時的洪澇,以及夏季的乾旱,常常影響米穫量,所以他們就選擇種植不佔農地面積的檳榔,作為增加收益與分攤風險的方法。這樣的生產方式就在住家周圍,所以又被稱為家園農林業(homestead agroforestry)。而對生於斯、長於斯的農夫來說,他們通常會把土地分成家園、農地、池塘、休耕地與其他用途。
饒富智慧的土地分區使用與種植知識
檳榔(Areca catechu)的果實(圖:Dehlvi Naturals)
|
種檳榔樹初期,由於需要部份陰影遮蔽,農夫們會在附近種香蕉,香蕉會長約三到四年。等到檳榔七、八歲左右的時候,就可以準備在檳榔樹下種萎葉(betel leaf),萎葉是多年生爬藤植物,會爬上檳榔樹。
萎葉,印度民族植物。阿育吠陀理療法使用其精油,有溫和刺激功用及許多天然療效,也常見於印度菜餚。
(即台灣檳榔葉)(圖:Wikipedia) |
當檳榔樹開始結果後,農夫會視市場及家裡的需求,在樹下空地挑些不同的作物來種。一般會種薑黃(turmeric)、薑、鳳梨、甘藷(sweet potatoes)、某種疆南星屬植物(arum)及其他作物。孟加拉農夫,這樣解釋他們代代相傳的耕種知識:「因為檳榔的樹冠小,長得又筆直,所以不會把下面作物所需的陽光全遮住;農地有些地方種多年生的鳳梨,有些地方則種一年生的薑黃或薑。這些物種佔的土地面積很小,當有部分遮蔭的時候會長得很好,而檳榔樹就能提供這樣的服務。」
至於土地肥力哪裡來?他們說:「檳榔樹跟萎葉都不需要灌溉或施肥,頂多你只要放些家畜的糞、鋪上護根層(mulch)就好,護根層可以用雜草、檳榔殼、稻稈、莿桐的葉子等。檳榔樹就跟雜草一樣,自己會好好生長。」但是對樹間作物就不同了,他們會給予相當強度的照顧。最後,這些對樹間作物的照顧也會惠及檳榔樹與萎葉。
外圍的圍籬,通常會種檸檬、金龜樹(mehadi-kata),以及某種刺桐(mandar,印度天堂之樹),它們常有特殊而強烈的味道,住民們用以拒避一些草食動物。
金龜樹樹皮含單寧30%,可作黃皮染料,木材、心材皆可做木製品,葉及莢果可當牲畜飼料。
開花時有強烈味道,常吸引大量金龜子聚集。(圖:Wikipedia) |
小規模家園農林業的啟發
從性別的觀點來看,村莊裡的住民中,女性對樹木的知識最完備,她們知道甚麼情況應該要種甚麼樹,也知道該怎麼照顧樹木。
在滿足物質需求與創造資金收益的同時,原住民知識也保護了土壤、水,以及森林資源。另外,這樣的社會關係也是適當的。與現代社會相比,小土地規模的擁有者不致有高強度的資材投入,也沒有複雜的代理人問題。
原住民知識的溝通方式、生活智慧與社會組織,因而能為現代生活方式提供一些啟發。不過,儘管小規模的家園農林業支持了鄉村生計、也支持了國家經濟,它的正面貢獻卻沒有得到適當的評價。
參考文獻:
“Traditional
Ecological Knowledge of Mountain People”,
Neelendra K. Joshi Vir Singh, 2010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